媒體評論-沒有絕對中立的媒體

媒體評論-沒有絕對中立的媒體2016/03/15

中國時報/2015年12月04日 周韻采

上個月馬習會引起媒體及輿論高度關注,學者黃丞儀於《獨立評論 @天下》發表了一篇馬總統應被彈劾的評論,隨即被下架,除引起作者抗議外,更引起其他評論者的響應一起退出作者群。後續討論並在網路公知圈內燃燒了好一陣子。雖然主流媒體並未大肆報導此事,筆者沉吟許久,仍覺有探討必要。

首先,《獨立評論》將已上架文章又下架的作法,相當粗魯,不合乎一般網路言論平台操作原則,無怪乎作者群群情激憤。然而,這些作者主張,下架行為形同思想檢查,同時扼殺了獨立及多元言論的空間,這是言論市場不允許的。我以為言論平台的所有權人可否審查作者文章,應屬雙方合意範圍。若《獨立評論》未事先告知保留刊登及改稿的權利或表明絕不干涉,那麼作者的憤怒是有道理的。反之,則是作者藉獨立之名將「作者論」無限膨脹。言論市場的多元應是指各種言論都有相屬的平台發聲不被壓抑,而非限定某一特定的言論平台(除公視外)必須涵納所有言論。美國各大媒體很清楚地向閱聽人展示自己色彩,並沒有哪一家特別以多元中立為標榜,也沒有被要求須涵蓋各式甚或相衝突的言論。就此而言,《獨立評論》當然可以只刊載與其所有權人意識形態相符的言論,只是這樣的選擇說明了《獨立評論》過去吃了獨立這一語詞好大的豆腐。

說到底,下架事件反映了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卻適應不良的病症。當《天下》轉向網路發展時,觀察到年輕人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趨勢,傾向年輕世代的觀點自然容易造就網路流量。然紙本《天下》所彰顯的觀點跟網路主流意見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甚或矛盾的,故其推出副品牌時,刻意加入主要網路人口贊同的公知分子,以形塑新媒體的形象,吸引網路流量。然台灣的世代分歧越來越嚴重,尤其在對馬習會的觀感上徹底決裂,也造成《獨立評論》與公知分子終須一別。

《獨立評論》的悲劇經驗是否證明了傳統媒體已無望突破新媒體天險?我並不悲觀。其一,《天下》本體的意識形態仍有受眾,只不過不是網路主流。當類《天下》媒體轉進新媒體時,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需不需要媚俗於網路主流意見。即使是網路世界的小眾,即便他們創造的流量有限,仍然有發聲的需求,且他們相對網路主流人口對符合其品味的言論黏度更高。其二,長遠來看,現在的網路小眾十餘年退休後反轉成重度黏著者,而現在的年輕世代未來要養家活口,沒時間黏網,網路主流意見屆時也會江河日變,這也是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時應警惕之處。

某些新媒體以獨立、開放、多元、公民等語彙標榜自己,然它們散布的言論每每套在特定情境中,越來越像喬治歐威爾《1984》中的真理報。所以當傳統媒體轉進新媒體時,如何能抗拒追逐網路流量這般浮士德的誘惑,才是生存制勝之道。(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)
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51204000451-260109